关注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贵州禹之源生态环保有限公司
关注手机移动端
N
EWS CENTER
生态环保
-
2022-05-27
把自然变成课堂——赤水分局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
2020-10-22
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天人合一|智慧环保守护绿水青山
引言 ——近年来,我省提出“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大数据与环保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织密环保数据网络,强化智慧生态建设,在“大数据+生态环境”的实践碰撞交汇中释放了绿色发展动力,用大数据守护了绿水青山。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环境质量改善)、聚焦两个重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各类专项督察问题整改),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在建设生态大数据过程中,引入华为公司“微服务”技术,打造“微服务”底座平台,在“三库一中心+多业务系统”的总体框架上推行大气、水、饮用水源、应急、辐射、执法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建设应用管理系统,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空间数据库等项目顺利实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块链等新理念,不断完善我省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切实完善我省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和动画等技术,进一步增强该厅信息化系统可视化效果;进一步加强数据协调对接,强化系统应用;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探索开展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产业化研究。 数字建设迎风奔跑 自6月11日起,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下,由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牵头策划的“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之一——环境监督“随手拍”线上活动,在“云上贵州多彩宝”APP正式上线,即引来众多网民的积极参与与互动。网民@月亮湖率先拍摄了贵安新区月亮湖的全景照片,提醒大家保护贵州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监督。众多网民还通过投票形式,参与到为“贵州最美生态环境”为您心中最美的贵州风景点个赞吧活动中。 市民们通过“云上贵州多彩宝”APP拍照上传,展示城市的“洁净美”。同时还监督环境“脏乱差”,便捷地完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取证和举报。“随手拍”上,举报污染问题时,网民就“市容市貌”“垃圾分类”“发生地所在区县”等,还纷纷进行了详述。 2019年,贵州投入8.52亿元,优化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持续提升监测能力。全省依托人工监测网和自动站智能监测网,全年可获得910.5万个监测数据,其中环境质量数据909.8万个,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7428个。在此基础上,今年全省1200余家重点污染源单位已安装了5638台(套)自动监测设备并联网,依托大数据实现了大部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监控和预警,并联动环境执法系统进行处理,形成污染源排放监管闭环,在500个排污口自动监控站房安装智能监控设施并实施有线传输改造。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96个各级环境监测站,省级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201个,省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109个,省级以上151个河流监测断面和25条湖库监测垂线,推进建设63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站,正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63个。全省88个县(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布设国控土壤监测点位940个、省控降尘监测点位68个、省控酸雨监测点位21个、国控城市噪声点位1616个、省控县城区域噪声点位1271个。全省96个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中,已有91个通过国家西部监测站达标验收,其中二级以上站通过国家验收的比例为100%,三级站通过国家验收的比例为94.2%。 信息系统“智”理环境 5月14日,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与省生态环境厅就生态大数据建设展开了交流座谈,双方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交换,促进生态环境数据的广泛融合,并依托我省在建的“地图中台”“视频中台”,结合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智能化建设;围绕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大战役,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应用推广力度,切实发挥相关业务系统作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产业化研究,挖掘数据价值,促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相关产业在我省的发展。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狠抓生态环境大数据顶层设计,创新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理念,通过引入华为公司“微服务”技术,打造“微服务”底座平台,按照模块化、组件化建设新系统,重点解决传统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孤岛”、系统“烟囱”、难以快速迭代升级等突出问题,通过模块升级和重组节省投资、缩短迭代时间。 2019年,省生态环保厅引入华为“微服务”解决方案后,在开展污染源数据库、生态环境执法办案宝、大气污染总量管理、“三线一单”数据应用管理、环境应急智能感知分析、重点流域管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等项目建设中,加强了整体设计,按照“微服务”理念,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门户、统一污染源代码,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的实际需要,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业务一体化业务中台,实现数据无缝共享,系统可灵活扩展、持续更新迭代。 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应用微服务架构的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平台,通过各微服务在各系统间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生态环境数据的融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效率。随着后续微服务业务的持续开发上线,更多的微服务解构完成,将一举解决传统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孤岛”、系统“烟囱”以及难以快速迭代升级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融合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破除业务及数据之间的壁垒,有力地促进生态环境数据进一步实现整合,推动应用。 与此同时,该厅狠抓项目建设,在“三库一中心+多业务系统”(即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中心及多个业务系统)总体架构上开展大气、水、饮用水源、应急、辐射、执法等主要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和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空间数据库等项目建设。 目前,环境管理业务系统逐步完善,已初步建成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以及重点流域管理、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应急等一批核心业务系统。 其中环境质量数据库主要融合各级水、气、声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全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实时掌握我省环境质量现状。 污染源数据库整合打通现有环评、排污许可、监测、环境统计、固废管理和环境执法等信息系统,建立全省统一污染源管理数据库,实现全面、动态、系统地掌握污染源数量、行业、地区分布、排放及监管现状,对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汇聚了我省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应急、环境执法、环评审批等生态环境数据,联通省、市两级生态环境数据,摸清了数据家底。建设了生态环境大数据领导驾驶舱,将水、气等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管信息、环境风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等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后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动态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时服务。 重点流域管理系统完成了流域数据资源库建设,实现了流域水环境分析评价展示、流域污染清单管理展现、基于控制单元的水质模拟分析、流域报警预警管理、基于控制单元的污染应对决策、流域水质应急决策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管理、生态补偿管理、流域监管挂图作战等流域管理功能。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主要完成了对全省1200余家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及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排放情况进行实时报警预警,并联动环境执法系统进行处理,形成污染源排放监管闭环。 环境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建设了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环境应急基础数据库,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专家库、环境应急物资数据库,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加上正在建设的业务系统,目前该厅已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业务全覆盖,提升了各类生态环境业务之间协同办理水平,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闭环监管,为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大数据技术支撑。 生态应用融合发展 “自去年10月以来,我已获得碳汇资金3912元,此笔收入及时解决了孩子们上网课设备缺乏的难题,种树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也能增加我们的收入。”纳雍县土补村林户王德先说。 为了将树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我省组织实施了单株汇碳精准扶贫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了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将树木信息和贫困户基本信息一起录入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树木、碳汇价值、贫困户基本信息等数据库,发动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购买。 据测算,1棵胸径5厘米左右的树每年碳汇量约为10千克,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5千克氧气,根据树木碳汇量和国内外碳市场价格,我省确定每棵树每年的碳汇价格为3元,开发一次可连续售卖6年,6年以后可持续开发。个人、企事业单位等购买碳汇后,由林户将树木看护好,购碳资金将全额进入贫困户个人银行账户中。 参与活动的29家爱心企业共购买碳汇树木50万株,碳汇量500万公斤,碳汇金额150万元,惠及贫困户556户,户均年可增收1350元。 “此次我们公司共购买了单株碳汇18000株,碳汇签发量18万千克,购碳金额5.4万元,帮助了来自毕节市土补村等贫困村的贫困户。”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
2020-06-15
贵州生态环保工作“划重点”
今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从9个方面扎实推进
-
2020-06-11
2020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准备这样打
-
2018-05-09
整合碎片化加强管理职权 “大”环保迎来生态环境部
3月13日上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亮相。在此轮机构改革方案中,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内容引人关注。根据方案,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组建生态环境部的目的则是为了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 管理职能的加强首先体现在规划方面。根据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